[作者简介]杨沂柳( 1984—) ,女,山东沂水人,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
什么是中国梦?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后又指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P2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段论述,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梦,特别是理解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实现中国梦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必须深刻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必然,必须坚决反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或“左”或右两种错误思潮,必须深刻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回顾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从试图以民主革命来救亡图存,到资本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败,继而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再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新成就,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一) 近代中国的沉痛教训
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了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堪,生灵涂炭,“天朝上国”的旧梦已然被西方列强的炮火彻底击破。这个曾经为人类文明铸就过灿烂辉煌的东方大国,仿佛一颗陨落的星辰,一夜之间黯然失色。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园和灾难深重的同胞,无数仁人志士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民族意识,开始寻找中国的出路,于是便开启了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救亡图存、奋发图强,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这条路曲折漫长,艰辛多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因其根深蒂固的封建性以及过分依赖国外技术最终失败; 之后的戊戌变法,由于过于急躁的改革措施以及对于西方势力的过分幻想,也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此间,实业救国也曾使中国的民族经济进入了短暂的春天。然而,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又未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无法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因而在反帝反封建方面没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辛亥革命最终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能改变人民的悲惨境遇。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无论是农民起义、自强运动还是维新改良都最终夭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倡导救亡图存运动的各阶级各阶层,在探索救国道路时并没有认识到: 鸦片战争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从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开始转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更不用说如何去这解决这些矛盾。这些矛盾不断积累、激化,又不断衍生出新的社会矛盾,使得中国国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进而也导致各种救国尝试的失败。面对这样的情形,国人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形势以及思考中国的未来。
( 二) 探索中的黎明曙光
就在中国处于严重的历史困境中,代表着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新的革命道路,有了引领社会进步的先进的阶级力量,代表着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于是,救国于危难、拯民于水火之中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历史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找到正确的路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思考中国命运,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中,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至此,中国革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古老的东方大地才透出黎明的曙光。在整个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目标,一心一意维护民族利益和民众利益,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成功地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成立了新中国。饱受磨难的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于是,在近代中国史中得出了一个根本性结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从中国国情出发,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进程中获得了一种经验性的认识: 那就是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所以,当发现照搬苏联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后,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他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中,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认识和思考,这对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三) 改革开放的华丽篇章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与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内乱,这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使得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而此时,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加速,中国又一次落在了时代大潮的后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的步伐举步维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历经了又一次转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新的道路,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新征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新探索、新思考。依据对国情、世情的正确判断,我们党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的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这些转变的推进,我们党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我们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打破陈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境界,使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的思路得以确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就如同一幅气势恢宏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足,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一个日益繁荣富强的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人民正在以新的形象走向世界。
( 四) 不断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经济发展领域开始多元化,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引发了思想上的争论。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思想,即“新左派”和“新右派”。这两种“制度决定论”,从表面上看是对改革开放的不同态度,其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否定。
然而,无论“左”派还是右派,两者都没有深刻领会和研究西方思想的历史根源,也没有深刻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将其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到我国现行社会体制中都是行不通的。同时,“左”右两种思潮,都严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步伐,危害着中国梦的实现。如果任其发展,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羁绊。因此,我们必须警惕“左”右两种思潮的泛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正能量,来消除其不利影响。
虽然“左”右思潮论战激烈,并各自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阵营,但却没有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加坚定了这种选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在改革开放30 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2]P5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起潮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实践已经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而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决定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1]P3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我们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错误思潮,具有非常重要的方向性意义。
新中国成立60 多年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30 多年的辉煌成就,向全世界昭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科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在如下几个方面保持清醒的认识。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障
道路是旗帜,道路是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是思想上清醒与坚定的前提和保证。90 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独立自主地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如今,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各种思潮的激荡与碰撞,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正经受着冲击与考验。有些人认为共产主义可望而不可及,实现起来太虚无缥缈,于是“要不要坚持”、“能不能坚持”共产主义成为一道尖锐的问题摆在共产党人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动摇,精神就会迷失,就会“缺钙”。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 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地不易,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同样不易。志存高远,才能立场坚定,才能一往无前。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正确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科学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利于我们对历史有更为深刻、正确和理性的认识,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性看待我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矛盾,始终在政治上保持头脑清醒、立场鲜明和信念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回顾和概括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六个历史阶段,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历史过程及其历史地位,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作了更加有力的理论阐述,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把理论武装的成效切实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此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
( 二)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历史证明,任何社会发展模式都不是固步自封的,而必须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探索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中虽然预测了新世界、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并没有规定未来社会的具体制度和操作方案。马克思指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3]P45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首先必须体现在观念上。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的国情并没有变,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旧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并不奇怪。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
光来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牢固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新观念,用新理论解放思想,切实破除那些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观念,消除不切实际的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危害,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二要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能否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维护公平正义,已经成为我党能否凝聚民心、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敢于打破当前利益固化的藩篱,积极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实现现代化成果的公平分享。通过全面协调各种利益群体、各方面利益关系,使之能达到相对平衡,切实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国梦”扫清羁绊,打下基础。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所有的改革和发展归根结底都是要维护和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历史的经验证明,政权的兴衰,事业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是否“以民为本”,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须要紧紧依靠群众,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来推动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P3 这充分说明,中国梦的实现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集到党的各项事业中来。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树立全心全意、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理念,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和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深厚伟力。
( 三)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摆在我们面前,历史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艰辛曲折的。西方国家都在期待“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 前苏联) ,他们甚至喊出“发源于20 世纪的共产主义制度,必将终结于20 世纪”的咒语[4]P6 - 7。现在,我们国家正在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为此,我们要充分认清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我们能否应对挑战,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硬仗,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我们党长期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增强战略定力,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改革; 我们要继续用先进理论武装、团结和引领广大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改革创新; 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革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各种弊端,让改革开放焕发出新的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这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坚定意志,也表明我国将再次扬起全面深化改革的风帆: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六是深化党建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5]P2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科学理性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强大政治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4]黄苇町.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M].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